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综合

为什么新三国这么多人踩,大秦帝国第一部这么多人捧?

为什么新三国这么多人踩,大秦帝国第一部这么多人捧?

两部电视剧都不遵从历史,新国甚至大秦帝国更扯一些,多人但评价这么高,秦帝新三国却各种喷

不是国第遵不遵从历史的问题。

要论不遵从历史,部多《老三国》、人捧《雍正王朝》、新国《大明王朝1566》也有一大堆不遵从历史的多人地方。

关键在于剧的秦帝内核。

《大秦帝国1》的国第内核有两个,一是部多变法图强,二是人捧法治。

《老三国》的新国内核也有两个,一是多人“纷纷世事无穷尽,天数茫茫不可逃。秦帝鼎足三分已成梦,后人凭空吊牢骚”,二是“英雄气”。

《雍正王朝》的内核是“当家难”,要表现改革者如何面对一个弊端丛生的帝国。

《大明王朝1566》的内核有一大一小,大的内核是想表现封建王朝的运行规律,小的内核是想输出“君臣共治”的理念。

至于《新三国》的内核,大概是想把三国时代用比较戏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,但是阴谋论过盛,因此这个内核体现得并不好,整部剧也落了下乘。

——分割线——

这里想再提一下《大秦帝国2》。

《秦2》换了编剧和导演,也不再照着原著拍,因此内核完全变掉了,但仍然是一部好剧。

《秦2》的内核,一是“纵横”,二是还原战国。

要说这部剧还原历史还原得怎么样,估计标准放严格些的话,也不怎么样。但是关键在于这部剧能把现代人骗过去,能让人觉得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就应该是那样,这就是它相对于《新三国》的成功之处。

不过《新三国》应该至少能把老外骗过去,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也算不错。



——再分割——

《秦1》之所以如此受欢迎,我觉得其实还有一个原因:这部剧能挑起观众的民族主义情绪。

西有大秦,如日方升。百年国恨,沧海难平。天下纷扰,何得康宁?秦有锐士,谁与争雄。

这是剧中插曲的一段歌词(补充一句,赵季平老师的配乐真的太强了)。

这歌词写的哪里是秦国?

分明是共和国!

整部剧也是如此,很容易让人把现代中国的历程带入进去。一代入进去,自然就爽了,爽完之后,评价自然也就高了……

今有汉中西川,汉中一十二郡 ,西川四十一郡,请问汉中西川各几何?


大秦帝国虽然严重违背史实,但好歹具有“升华主题,烘托情感,营造氛围”的文学艺术创作功底。

作为一部小说而言,《大秦帝国》无论是在历史人名科普还是文学成就上都是有一定造诣的,把他当成平行世界的故事来看,到最后最起码还能让你有点荡气回肠的爽快感。

新三国则充满了导演“东宫娘娘烙大饼,西宫娘娘卷大葱”式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厚黑学臆测。塑造出“李逵式张飞,特朗普式关羽,受气包诸葛亮”,而这一样一群白痴天团最后居然能成功,这是非常不符合逻辑的。

按照新三国导演的思维,大秦帝国应该这么拍:

秦孝公赵德汉发布求贤令,魏王为了控制秦国,偷偷派自家间谍商鞅去秦国虚假变法,目的是搞乱秦国。结果没想到秦孝公老谋深算,探明了这件事,把自己妹子嫁给商鞅,把商鞅变成了自己的间谍。

商鞅感觉当牛尾不如当鸡头,就背叛了魏国,当了公主的小白脸,还扔掉了初恋白雪。结果白雪是个拜官女,死缠着商鞅不放,商鞅也贪图美色,两人一直保持着地下关系。

商鞅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,找了个托演了个徒木为信的戏,实际上搬木头的都是商鞅自己的人。

商鞅变法慢慢有起色,但是商鞅自己的权势也越来越大,甚至掌握了秦国新军的兵权,威胁秦孝公给自己加封商君,把秦国最好的商地作为自己的封地,还借着所谓禁私斗的名义把反对自己的几百号人都在渭水剁了。

秦孝公不满商鞅专横跋扈,暗地里培养太子嬴驷,并任命兄长嬴虔为太傅,扶植反对商鞅的势力,结果却为商鞅发觉,于是商鞅找了个由头割了嬴虔的鼻子。

秦孝公感觉不妙,一方面给商鞅许诺他可以自立为秦公麻痹他,一方面偷偷安排老贵族勤王除奸,没想到商鞅更高一筹,提前毒死了秦孝公登基,还派自己手下的车英景监控制军权。

谁知道嬴虔表面上隐居实际上偷偷收买了军队,跟老贵族一块逮捕了商鞅,把他和准备逃跑未成功的白雪一块给车裂了。

嬴虔想自己当秦公,但是老贵族不愿意,认为他为了专权还会损害老贵族利益,新派则害怕他会反攻倒算,最后互相妥协,让嬴驷继位,嬴虔实际上操纵大权,结果嬴驷忍了三年后,借着一次给商鞅平反的机会成功扳倒嬴虔,令其自裁。

你看,这么一拍,是不是“新三国”多了?

你看人骂不骂你。

因为古装剧的褒贬从来不在于是否“符合历史”,而在于是否精彩。

我看了一下问题日志,题主的年龄比较年轻,算是错开了电视剧的黄金时期。

在这里,我们可以回忆一下电视剧黄金时期普遍被认为是质量较高的古装剧。

一类是改编自相对严肃的文学作品的古装剧,也就是:

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红楼梦》,也有《东周列国》。

这类电视剧整体上遵循原著,不过也存在有一些重要改动,现在最熟悉的莫过于“改编不是乱编,戏说不是胡说”的86版《西游记》。

一类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的杜撰故事,比如说:

《戏说乾隆》,《康熙微服私访》,《宰相刘罗锅》,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等。

在这里,我们可以注意到——这一阶段,其实以历史人物或古代文学为原型的古装剧,并没有在分类上和武侠题材的古装剧作特别区分,当时就是单纯统称为古装剧,也没有人在意究竟与历史或原著有多大出入。

到了2000年前后,随着《雍正王朝》、《走向共和》、《汉武大帝》等电视剧的推出,以及当时的某一项政令,开始出现有“历史剧”或“历史正剧”的概念,观众也就剧情是否符合历史展开了讨论。

在本人的印象里,《汉武大帝》在播出时就常有报纸指出哪一点和哪一点不符合历史。

不过,我们还是要注意,这一阶段更多把这些内容视为“穿帮”,和我们现在的态度还是又区别。

到了2006年,百家讲坛的热播和易中天《品三国》的走红,才终于让这一讨论达到了一个高度。

《新三国》的剧本明显是受到了《品三国》余波的影响,所以变成了一个历史不历史、演义不演义的怪胎。至于剧本中一些完全不成立的剧情,很有可能是编剧人员受制于种种因素的被迫而为之。如果说很多剧情都不能成立,精彩也自然不从谈起,一个不好看的电视剧想要有很高的评价当然不太现实。

至于《大秦帝国》,我一直说它讲的是”50年代国民群体穿越的样板戏”,很多人认为我是在讽刺,这是不对的。因为:

一是《大秦帝国》的原著确实如此;

二是《大秦帝国》本身为小说,这么写很正常;

三是“样板戏”我是看过的,其实比较好看,之所以习惯上认为样板戏没有意思,单纯是因为以前的年代里来回来去只在播样板戏。

由于《大秦帝国》原著本身有”样板戏”的特点,它有一个特别大的优势在于市场差异化。而且前面提到,样板戏本身还是好看的。所以,《大秦帝国》电视剧只要拍得好,好看是没问题的,评价高也是没问题的。

总之,古装电视剧本身并不局限于历史爱好者,只要好看就能收欢迎,这一点很正常。

另外,实际"历史爱好者"其实爱好的也不见得是“历史”。相当一部分人爱好的是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,真正愿意认真学习的人少之又少。

所以,一个电视剧是否符合历史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为它被褒被贬的理由。

因为大秦帝国没有出现过大魏亲儿子孙权孙仲谋啊









太史慈:(´இ皿இ`)说多了都是泪啊

周嘟嘟:我恨!

吕蒙也是被孙权毒死了

说真的,一般权黑干不过新三的编剧

其他角色也被魔改的很差,新三就是强到,无论你是三国谁的历史粉,开开心心跑去看标榜自己是历史的新三,都能气到自闭地回来。你拍三国把三国人物黑了个遍,试问被骂不应该吗?

分享到: